來源:新華財經 發表時間:2025年7月14日點擊:294
中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中農集團還將繼續深化與國內外合作伙伴的協同合作,推出更多優質鉀肥產品,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夏種夏管,是全年農業生產的“中場關鍵戰”,直接關系到秋糧收成乃至全年糧食安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所屬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集團)搶抓農時,整合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全方位向科技要產能,助力夯實豐收基礎。
“田管家”護航萬畝棉田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中國農資(呼圖壁)為農服務中心托管的棉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前棉田已順利進入打頂期,掛蕾數量、開花規模以及果枝總量均超過往年同期。
呼圖壁為農服務中心直接對接種植合作社與種植大戶,引入先進監控與自動化技術,全面升級田間閥門為電磁閥系統,減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作業效率,還實現了施肥與滴灌的精準管控。2025 年,其托管服務面積突破1萬畝,成為當地棉農心中值得信賴的“田管家”。
在夯實服務基礎的同時,呼圖壁為農服務中心還針對當地土壤地力持續下降導致施肥量增加的情況,推出“有機~無機~微生物”三元協同施肥模式,推廣精準化生產技術。
呼圖壁為農服務中心農服人員張廣華說,該模式采用“減常規性肥料、增功能性肥料”方案,將傳統化肥用量削減20%,重點增施腐植酸類、氨基酸類等功能性特種肥料。
通過一系列舉措,呼圖壁為農服務中心在托管的棉田實現了“三升三降”的成效:肥料利用率提升15%,單產提高10%,優質棉比例增加10%;化肥成本降低15%,農藥用量減少10%,人工投入下降20%。
讓百香果“好吃又好種”
在江西贛州,百香果已經成為當地農戶寄予厚望的“致富果”。近日,位于贛州南康區大坪鄉的“中國農資”百香果示范園里,種植的15000株百香果長勢喜人,7月底即將迎來豐收。
由于百香果對生長環境極為敏感,“好吃不好種”成為困擾種植戶的難題。南康區種植戶因缺乏系統種植知識,一些百香果園面臨葉子發黃、果實畸形、根系腐爛等問題,產量和品質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農資(尋烏)為農服務中心迅速響應,組建了技術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工作,結合當地果樹品種特性與種植實際,制定了精準配肥方案,通過科學調配肥料配方,調節植株生長節奏,促進養分均衡吸收。同時,針對部分地勢低洼積水導致的黃化問題,采用了修剪枝條和使用生物刺激素相結合的方法快速恢復根系生長,噴施葉面肥等措施,快速修復了葉片的生理機能,提升了葉片的光合效率,為果樹的健康生長和后期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尋烏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張琪介紹說,為從根本上提升種植戶的技術水平,尋烏為農服務中心構建起“培訓+實踐+服務”的技術幫扶體系。一方面,開展百香果種植專題技術培訓會,圍繞選種育苗、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進行實操指導;另一方面,聯合當地種植大戶打造示范園,定期組織周邊農戶參觀,現場展示試驗效果對比,詳細講解提高產量品質、降低成本的技術措施和管理經驗。同時,運營“百香果技術助農群”,技術人員在群內定期分享種植經驗,并實時解答種植戶遇到的問題,實現24小時技術響應。
“以前不懂科學種植,走了很多彎路,現在有了服務中心的指導,不僅果子品質好了,成本也降低了。”示范園種植戶朱芳權笑著說道。
張琪說,下一步尋烏為農服務中心將在當地積極推廣“脫毒種苗+標準化種植+產銷對接”的全產業鏈模式,持續深化技術下沉服務,讓百香果真正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
科學防治直擊要害
夏日驕陽似火,云南普洱的鄉村田野間洋溢著豐收的希望——漫山遍野的人參果綴滿枝頭,在濃綠的葉幕間閃爍著誘人的光澤。中農集團所屬中農聯合公司云南技術團隊頂著烈日穿梭其間,為人參果種植管理注入科技動能,助力農戶增產增收。
普洱的夏季向來是高溫與多雨交織的氣候天氣,這給當地人參果種植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疫病、葉斑病等病害易在高濕環境中滋生蔓延,飛虱、蚜蟲等蟲害也趁勢肆虐,成為制約產量與品質的“攔路虎”。
為破解這些難題,技術團隊深入田間,針對病蟲害難防難治的痛點開展專項試驗。結合普洱獨特的海拔、濕度與光照條件,量身定制科學的防治方案,通過現場示范,手把手教農戶掌握農藥精準配比、選擇合適的施藥時間和方法,讓每一次防治都能直擊要害。
連日來,這支技術團隊的足跡遍布普洱7個鄉鎮,與10 余個種植合作社緊密協作。看得見的變化正在田間地頭悄然發生:農戶們的種植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單批果畝產量從 800千克提高至1000千克;人參果的甜度與品相同步升級,精品果占比從70%提高至90%以上。
碳源水溶肥為作物“碳”尋生機
6月以來,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河南省信陽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稻薊馬等病蟲害滋生蔓延風險加劇。為保障水稻健康成長,中國農資信陽為農服務中心搶抓晴好天氣,制定了飛防打藥和小分子有機碳源水溶肥相結合的增產方案,提高了水稻抗病性和抗逆環境適應力。
信陽為農服務中心農技人員林彬說,應用該方案10天后,示范田的水稻相比對照田葉色更濃綠,莖稈基部粗度增加0.1—0.2厘米,且莖稈韌性更強,須根數量比對照組多15%,主根長度增加20%,展現出良好的生長態勢,預計秋收水稻畝產量能增加10%—15%。
據介紹,碳是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但普通化肥里不含碳元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只能滿足作物約40%的需求,這就導致農作物容易“缺碳”,在高溫、干旱、干熱風等不利的氣候條件下會引發植株早衰、果實發育不正常等多種問題。中農集團所屬中農農服公司與海峽兩岸農業發展研究院聯合研制并推出的小分子碳源水溶肥,屬于液體微生物肥,核心成分是小分子有機碳,能被農作物的根部和葉片直接吸收,讓農作物固碳效率更高,長得更好、品質更佳。同時還可緩解土壤板結、調節鹽堿,為根系打造“宜居環境”。
今年以來,憑借小分子碳源水溶肥在小麥、水稻等農作物上展現出的優良效果,并結合過硬的綜合為農服務能力,信陽為農服務中心土地托管服務范圍增加了13個鄉鎮,托管面積超過4萬畝。
此外,中農集團依托長期建立的全球穩定鉀肥供應渠道,近期在國內市場投放鉀肥新品。時值夏管關鍵期,該產品將為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農作物生長提供重要的養分保障,助力田間管理提質增效。
中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中農集團還將繼續深化與國內外合作伙伴的協同合作,推出更多優質鉀肥產品,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