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娜 編輯:原小瑛 發表時間:2021年6月28日點擊:196
“現在湖南的天氣很熱,但我的同事們依然奔波在市場一線,手臂被曬脫皮是常有的事,我的手臂就剛剛掉過皮。”鄒成舉起了自己的手臂,袖口上下的皮膚顏色對比鮮明。
鄒成是中農控股旗下湖南隆科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的農化服務專員,農學科班出身的他,從入職湖南隆科就一直工作在基層,全年有200多天都奔波在為農服務一線。
堅定為農服務初心
談到和基層農戶溝通的技巧,鄒成心得頗深。“要想做好服務,首先要和農戶建立信任,信任是開展工作的前提。其次要務實,要明白農戶的真正需求。最后服務要有售后,要不斷回訪,了解他們作物的生長狀態。”鄒成說,一名叫做湯朝和的柑橘種植戶現在是他的鐵粉,而他們剛剛認識的時候,湯朝和還對他有很深的戒備。
“市場上有很多農戶認為我們是賣產品的,一見面就對我們有很強的抵觸情緒,交流過程中當我表明我是供銷系統黨員的身份后,明顯感覺到他們對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之后我以此為敲門磚,開始對他們進行農技指導和服務。”鄒成說,供銷系統和黨員的身份拉近了他和農戶的距離,優質的服務保持住了他和農戶的這份感情。
今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通過參加公司組織的黨建活動,鄒成對為農服務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今年,我跟隨黨組織進行了幾次紅色教育之旅,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一粒糧食能絆倒一個國家,我深刻意識到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農化服務工作雖然辛苦,但的確意義重大,這也更堅定了我為農服務的初心。”
活學活用,助農增收
畢業走上農化服務的工作崗位后,鄒成也遇到過一些難題。
“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很多,但怎樣將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土地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鄒成說,“有些種植方式在一些地區可能已經形成體系,可不一定在每個地方都適用。有些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種植習慣,不科學但很難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為農服務人員要活學活用,科學改變農民種植方式,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助農增收的法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鄒成走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手把手指導,一塊田一塊田示范,用事實講道理。“通過我們的服務,懷化市洪江市安江鎮的冰糖柚在減施復合肥、增施鎂肥的情況下賣出了更高的價錢;洪江市的冰糖橙、黃金貢柚也在減少施肥次數的同時穩定了產量;邵陽市新寧縣的紐荷爾臍橙通過使用我們的配方肥,既減少了果農的施肥次數,又解決了臍橙黃化的問題。”鄒成說,像這樣全程服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案例還有很多,平時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
大戶小戶,都要服務好
“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很有限,要想在實際工作中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還要在工作之余多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鄒成說,他服務的區域中作物品種比較多,有水稻、柑橘、百合、獼猴桃、折耳根、辣椒等,這些作物的生長習性和種植難點各不相同。為了能盡快摸透不同作物的種植要點,鄒成買了很多專業書籍,邊看邊記。遇到書上也沒有的答案時,他一邊請教同事一邊上網查詢,兩厘米厚的筆記本已經記滿了三本。
“平時我服務的用戶中有種植面積三五畝的小農戶,也有種植面積幾百上千畝的農場主、合作社。”鄒成說,“小農戶種植面積小,對于作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較敏感,會頻繁向我咨詢。大戶種植面積大、投入多、種植風險也大。服務大戶就更需要我們農化服務人員掌握專業知識,幫助大戶提前規避風險。”
鄒成說:“相對來說,我在小農戶身上花的時間可能更多,之所以這么關注小農戶,是因為他們缺乏科學的種植知識,不像大戶已經掌握了成體系的種植方法,小農戶則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們。”作為鄉村振興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也是像鄒成這樣為農服務工作者的工作重點。
點擊此處查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