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陽 編輯:原小瑛 發表時間:2021年6月21日點擊:164
六月,麥田成為姚峰工作的“主戰場”。烈日下,他的膚色與翻滾的麥浪融為一體。
服務“三夏”生產,農機的調配至關重要。在他的努力下,小麥收割過程中農機作業的減損率為1.0%,有力確保了夏糧的顆粒歸倉。
從不懂農業到農服專家,在服務“三農”的道路上,中農裝備旗下中農陜西實業總經理姚峰一走就是十年。在他的帶領下,中農陜西實業被評為“全國農機流通行業優質服務杰出創新標桿單位”,成為中農裝備“三標桿企業”。
臨危受命攻堅克難
2012年,姚峰回到家鄉陜西,加入中農陜西實業。憑借出色的項目管理能力,他一入職便接手了中農西部農博城項目。
2015年,河北中農博遠農業裝備公司制造基地建設項目由于收尾施工配合和造價核算的影響,項目進展遇阻,姚峰在項目收尾及決算工作中扭轉困境,按期完成工程驗收交付,并核減各項建設支出約300萬元。
2017年,姚峰再次臨危受命,出任中農陜西實業總經理。剛到公司履職時,他面前的陜西實業正處在艱難起步階段,“一塊平地,兩個大坑”是公司的真實寫照。在他的管理之下,公司大膽改革,逐漸扭虧。
為了盤活資產,聚焦主業,2018年姚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進行改革,將中農陜西實業原有的108人縮減到58人。在此過程中,為了保障改革的平穩落地,他對成本核算、人員調配、制度方案制定等具體工作都親歷親為。2018年年底,中農陜西實業實現主營業務首次盈利。
經過一系列建設、重組,如今中農陜西實業占地28畝,各類農業機械品種齊全,為農服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這些年,隨著公司規模和資金實力的提升,我們經營的產品線拉長了,但始終堅持農機銷售及為農服務的主線沒有變。”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姚峰說,“我們還將一如既往地繼續聚焦主業,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
逐村逐戶推進服務
“到中農工作前,我對農村的向往僅僅停留在那種田園牧歌式的想象,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上并不了解。如今當自己真正融入農村,參與農業生產后,才對農民的辛苦感同身受。”在農機行業深耕的這些年,姚峰切實感受到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種種不易。而對改變這些現狀的渴望,正是姚峰投身農服的動力之一。
根據中農集團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署,中農陜西實業于2019年成立了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探索以農機為核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我們成立服務中心的初衷是為農服務,通過完善的農業生產解決方案為農戶增收減負。”姚峰表示,成立服務中心也是轉型升級的一種積極探索。
2015年以后,國內農機行業市場出現拐點,下行趨勢愈發明顯。“農機市場下行是不爭的事實,今后單純依靠銷售,沒有增值服務的道路走不通了,服務中心的模式給我們指明了出路。”姚峰說,如今土地集中加速,種植結構逐漸改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村集體經濟日益發展,結合傳統業務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迎來時機。借助農機服務這一優勢,按照“公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形式,中農陜西實業服務中心能夠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同時,公司還以農機服務為切入口,以“9+N”服務模式為依托,向農戶提供農資菜單式供應等新服務。
王滿緒是陜西富平縣的種植大戶,如今和陜西實業達成深度合作。原來他收割800多畝小麥需要3萬多元,去年和中農陜西實業服務中心合作,麥收成本僅1.6萬元。今年,王滿緒將收割、秸稈回收都交給服務中心,預估成本只需8000元左右。
目前正值夏收,陜西實業第一時間派出了服務中心20余臺收割機開展夏收作業,同時從各地陸續調回其它機器。截至6月8日,中農陜西實業服務中心已完成夏收作業1.2萬畝。
“按照中農集團的要求,我們的目標是要將服務覆蓋到所屬區域的每一個農戶。”姚峰說,這幾年他帶領團隊逐村逐戶推進,將優質高效的服務帶進了千家萬戶。
正是與村民圍坐暢談的那些日日夜夜,使“中國農資”這個品牌與農戶的心貼得更近了。
黨建旗幟高揚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姚峰深知以黨建促業務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姚峰深刻認識到,只有做好黨建工作,才能統一思想,堅守底線,讓公司的發展永遠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為此,他經常組織黨員參與示范田、基地的各種活動,并與相關行業、企業的黨支部開展聯學和座談,借機促進業務聯系。
日常工作中,姚峰以身作則,始終沖鋒在第一線,發揮著黨員先鋒帶頭作用。他雖是管理者,但在工作中沒有一點架子。“無論對合作伙伴,農戶還是我們的員工,他都很有親和力。”中農陜西實業副總經理張濤說,“如果把工作比作打仗,他永遠都是那個帶頭沖鋒的人。”
如今,在黨旗的指引下,中農陜西實業已經走上多元發展的快車道。而姚峰和他的團隊,就如勇敢的旗手,將一面面為農服務的鮮紅旗幟插遍沃野田間。
點擊此處查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