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農集團 發表時間:2025年1月13日點擊:256
“2024年畝收獲14個水1200斤,以4.2元/斤回收,采用中農水肥一體化方式的玉米育種示范試驗田,平均每畝多打糧約200斤,每畝純收入增加540元。”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太平地鎮八肯中村玉米種植戶劉樹軍說。
玉米單產提升效果顯著
中國農資-(赤峰)為農服務中心農服人員辛月說,玉米提質增產專項行動自2024年4月啟動以來,通過集成先進技術,推廣良種、良機、良法,構建了玉米高質量密植與全生育周期精準管理的模式,顯著提升了玉米產量與質量。
“密植技術不僅增厚了耕作層,優化了土壤結構,還通過調整行株距確保了植株的充足生長空間,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辛月說,通過玉米密植技術,傳統每畝4000-5000株的種植密度被提升至超過7000株。服務中心還為農戶精選耐密、抗性強的優質品種,并提供土壤檢測、個性化施肥方案等全方位服務,確保作物健康生長。
“我們以往基本是憑經驗盲目種植,2023年參加赤峰為農服務中心的農業技術培訓后,被服務中心的專業性所吸引,開始合作并采用其推薦的技術與肥料。”劉樹軍流轉了3000多畝玉米地,2024年在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選擇了耐密抗倒伏品種,實施了深翻整地、增密寬窄行種植、種子包衣導航播種等一系列科學措施,還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定制了專屬的施肥方案。基肥選擇“中國農資”測土配方肥,在玉米生長特定時期追施含硼、鋅等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滿足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做到了精準化控。經測產,他的這塊玉米育種地平均畝產在600公斤左右,較上一年度增長約20%。所收獲玉米籽粒飽滿均勻,質量符合優質農產品標準。
創新服務模式助農增收
赤峰服務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來,已建成13家固體配肥中心和1家液體配肥中心,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億合公鎮、全寧街道、林西縣大營子鄉等鄉鎮,以“9+N”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為基礎,不斷創新與調整,為農戶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
“我們通過精準取土化驗、精準科學配方、精準水肥管理、‘中國農資’云服務、提供作物種植全程解決方案、金融保險等多項措施對種植戶進行服務,并不斷對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農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辛月說,根據赤峰玉米、高粱、谷子、中藥材等農作物用肥需求,赤峰服務中心現已檢測化驗土壤超2000份,接收農戶配肥訂單7000余噸,配制不同作物的有機加無機配方肥4000余噸,保證了15萬畝土地的用肥需求,為3000余農戶共計節約150萬元左右的肥料成本投入。
“科學施肥離不開專業指導和幫助。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定期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解答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劉樹軍說,“2024年從春季開始,服務中心就進行了細致的測土工作,并定期到田間指導。特別是植保技術的應用,有效預防了雙斑螢葉甲、紅蜘蛛等蟲害。在玉米收獲后,服務中心還為我們提供了農技培訓和取土化驗等服務。”
2025年,赤峰服務中心還將大力推廣“密植+全程精準調控”技術,通過示范效應,讓農戶更直觀地看到先進技術和優質農資的應用效果,從而帶動更多農戶采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實現作物提質增產。